西华师大学子探秘南充市博物馆 解码千年绸都文旅新篇
2025年7月13日上午,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乡传”实践队赴四川省南充市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陈钰和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曹鋆杰担任“星火乡传”实践队指导教师。在这里,队员们系统参观了南充从丝绸古都到文旅新城的文化基因图谱——三国遗韵、嘉陵胜景、红色血脉交相辉映。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南充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旨在通过线下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南充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探寻文旅赋能城市振兴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南充市博物馆自2024年2月试运行以来,已成为展示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在南充市博物馆“嘉陵长歌”展厅,西华师范大学“星火乡传”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探寻南充文化根脉的旅程。该展厅以嘉陵江为叙事主线,串联起南充从古至今的文明演进。
队员们驻足于精美的汉代陶俑、宋代瓷器前,惊叹于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在展示“中国绸都”历史的丝绸展柜旁,队员们细致观察了不同时期的蜀锦精品,感受南充作为丝绸重镇的辉煌过往与当代传承。
逼真的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微缩模型和川北灯戏模拟戏台,则生动呈现了南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此次展厅之行,“星火乡传”实践队对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系统认识。队员们认识到,文旅融合不仅是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更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的展陈,为讲好南充故事、提升城市吸引力提供了生动范例。该实践队表示,将把调研所得融入后续的总结报告与实践建议中,助力地方文旅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与传播。
实践队同时也重点考察了数件代表性馆藏。西周虎纹斧形铜钺(阆中彭城坝出土)表面的虎形纹饰,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早期巴文化的独特气质及其与中原文明的交融。
南宋镀金花卉纹银盘的精湛工艺,则生动再现了宋代精致生活美学。尤为珍贵的东汉鎏金负罐铜鸟,以其精湛工艺和完好保存状态,让队员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鸟背上的罐子居然能保存这么完整,古人的铸造技术也太厉害了吧!”队员李妍凑近展柜仔细观察后赞叹道。
馆方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比如结合公众兴趣点探索宣传新焦点,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接触和传承历史文化。
二楼展厅,一件造型独特的汉代陶俑瞬间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目光。该陶俑头戴冠帽,眼廓圆睁,手臂姿态独特,其神韵引发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这件去年刚从营山县移交的文物,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已成为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焦点。
步入南充市博物馆庄严肃穆的“峥嵘岁月”专题展厅,西华师范大学“星火乡传”实践队员们立刻被厚重的历史氛围所包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历史的图片、一幕幕逼真还原的场景,无声地诉说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实践队员们在红军石刻标语拓片前驻足,看着那些力透石背、饱含信念的宣言,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铿锵有力的呐喊。“‘为人民解放而斗争’,这每一个字都带着力量,让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初心使命。”队员祁向前轻声说道。在展示川陕苏区创建与发展历程的展柜前,队员们仔细研读文献资料,了解苏区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发展生产的感人事迹。“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生产、支援前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团队指导老师曹鋆杰感慨道。
参观“峥嵘岁月”专题展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星火乡传”实践队员们通过近距离接触这段峥嵘岁月,对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革命记忆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知。
他们纷纷表示,革命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也是生动的教材,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传承好红色基因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让信仰的星火在新时代继续燎原。
南充市博物馆之行,为“星火乡传”实践队揭开了这座川北重镇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彩画卷。从丝绸古道的繁华印记到三国文化的厚重底蕴,从嘉陵风情的独特魅力到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叙事,都是南充文旅资源的生动注脚。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责任的唤醒。实践队将以此次参观为起点,深入思考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探索文旅赋能的新路径,让南充的文化魅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璀璨绽放,为谱写新时代“诗与远方”的南充篇章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祁向前 任易翔)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乡传”实践队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